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富有理念的现实主义教育 ——陶孟和论教育的(9)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结论 本文从陶孟和《社会与教育》出发阐述了何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的理念。陶孟和认为教育“重在发达群性”[32]265,意味着学校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

三、结论

本文从陶孟和《社会与教育》出发阐述了何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的理念。陶孟和认为教育“重在发达群性”[32]265,意味着学校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学校的制度组织和整个社会大的情境密不可分,教育不仅要培养人协同合作的能力与责任感,更要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情境有所洞察。这样的教育从注重个人修养品位的精英教育中解脱出来,使教育成为公共事业。但教育的社会性并不意味着教育纯粹以适应社会为根本目标,陶孟和倡导之社会性首先是一个道德文化理想。如同同时代教育思想家杜威所言,如果教育只是以适应社会为目标,它必然是短视的。[33]85-98杜威指出对于教育而言,心理学所建立的道德基础蔚为关键:“在一个进步的(progressive)社会里面,对于个体来说,最安全而又最确定的适应社会的方式,就是承认他的心理学而不是社会学的基础。”[34]无论教育的社会功用为何,最后依然需要为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感。所以,关于社会事实的知识当然重要,但脱离理念支撑的经验是不足的。正如同陶孟和在社会调查中一直强调,东方教育注重理念,而西方教育注重实践,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如果学校教育的社会事实只是经验和技术层面而没有道德理念的支持的话就会沦入虚无,就如同我们在一战中看到,科学技术没有“公正之理想”的支持,就会沦为危险。[35]因此,教育社会学并不是致力于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观察,也不秉持抽象而貌似中立的立场,而首先要澄清社会历史背后的理念,即道德文化理想。

以此出发,洞悉社会现实愈益会增强个人的道德动机,并且更能对不同处境的他人抱有同情之理解。因此,陶孟和将社会认同为优先于政治和经济。从他写作《留学问题》《大学课程问题》及与国家主义相关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深挚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一直强调中国大学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培养自己的人才,并且能够传达自己文明中的理念。但国家对于陶孟和来说,首先并不是制度,而是共同生活。政治乃社会关系一种,与其他部分乃至我们切身生活之家庭,有相互依存关系,它首先不是一个权力位置,“当恃个人之道德的努力、同僚之同情的协助”[32]265。同样,陶孟和也批评经济利益博弈之观点忽视了完善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所以他指出平民教育不能退化成职业培训,不只是为了让劳动者获得生产能力,更好适应市场,不被其淘汰,而更应该让他们有完善的社会生活,有高出于日常需要之上的文化向往。

陶孟和的教育社会学理想从个人扩展到社会,但最终受到社会形塑的观念和情感又能够返回个人自身,丰富他的生命,这或许是对我们今天讨论教育社会学的启发。

[1] JOHN DEWEY.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 and Societ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2]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巫宝三.纪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经济研究事业的开拓者陶孟和先生[C]//近代中国(第5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6]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 陶孟和.社会与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8] 肖朗,许刘英.陶孟和与中国大学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端[J].高等教育研究,2010(1):49-56.

[9]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 WALTER ROBINSON SMITH.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Sociology[M]. Houghton Mifflin,1917.

[11] FREDERICK REDMAN CLOW.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wit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M]. Macmillan,1920.

[12] 陶孟和.中国的人民的分析[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3] 陶孟和.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4] 陶孟和.留学问题[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5] 陈独秀.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6] 梁吉生.张伯苓的大学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8] 陶行知.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203/445.html

上一篇:“新蕊计划”家庭·家教·家风讲坛在京举办推
下一篇:安装“绿色心脏”:未来船舶新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