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富有理念的现实主义教育 ——陶孟和论教育的(4)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陶孟和尤其详细讨论了家庭、邻里、国家和成训(即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看来这些社会因素并不是单纯作为制度在起作用。在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陶孟和尤其详细讨论了家庭、邻里、国家和成训(即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看来这些社会因素并不是单纯作为制度在起作用。在辑入《孟和文存》的《社会》一文中,陶孟和指出“个人之关系,准乎制度,以为活动”[14]6。然而制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要看到制度维系的基础是富有观念的人。所以,制度虽然可以“范围关系”,但制度之进化,仍需落实到个人之责任。所以无论有多完备的制度,如果“没有程度相当之人民”[15]8,那都是无用的,甚至有可能把制度践踏、侮辱和利用。而这正是陶孟和在民国初年看到共和制度的现状。而在把握民情方面,他寄希望于社会调查。以北京人力车夫的研究为例,陶孟和用它揭示人力车夫的生存现状和北京地方生计交通的关系,对社会事实的揭示不和拥护阶级或是党派的意见利益挂钩,从而能够对社会卫生等制度提出有益建议。[16]117-127

因此,在《社会与教育》中,陶孟和提到家庭制度,并不着眼于制度安排,而是强调教育社会学要看到人在家庭制度中得到什么,即人的社会性在家庭之中的表达。家庭承担基本的经济功能,又是让人习得等级关系等基本政治观念的场所,甚至通过祭祀祖先等仪式成为孕育宗教精神的地方。尽管现代学校对家庭的功能多有侵蚀,但家庭仍然是最亲近最有效的教育场所。只有在家庭之中才能对人的气质秉性有最贴近的观察,这是学校不能替代的。在家庭之中,人们感受到慈爱,而慈爱之情是人类本能中最社会性的情感,它从家庭中孕育进而扩充到社会之中。如果慈爱的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义愤,而这就是法律和公道的基础。可以说,社会上的法律和公道都不是完全靠制度可以维系的,而是靠着人更为坚实的心理态度。

同样,邻里是家庭之外的基本组织,比如原住民的部落,现在的村落,它包括法国的Commune、日耳曼及盎格鲁-撒克逊的村落社会和俄国的Mir。邻里村落不仅是政治自治的基本单位,而且是人民的真生命所在。和史密斯类似,陶孟和看到,邻里虽然保存了地区的偏见,但却是展现自治生活最有活力的地方。[12]99社会生活的丰富,包括教育、宗教、美术,都要依托小地方团体来维持、沿袭和改变。政府的力量是鼓吹和指导,而真正可行的进步却需要靠乡里为榜样。进一步来说,“个人的理想行为最先表现在家庭和邻里里。在家庭和游戏团体里所发生的理想,扩张起来,也是先到乡里。”[12]114北方的乡村,有青苗会,农村与农村的结合,设立联庄会,专为救火防水御盗之事。它们经济上相互依赖,发展出一种团结的社会精神,所以“乡间的人,大概都是守法、真实、和气、有道德心的”[12]121。而城市化对邻里关系的打破则带来深重的后果,那就是农人无组织,“他们的生产就不能称其为产业”[12]122。他们的事业是个人的孤立的企业,他们受到别的产业操纵,但是因为自己无组织,不能操纵旁的产业。所以,乡村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能够恢复保存农村生活的社会性。要让乡下人安居乡村,不只是他的事业要有相当的收入,维持他的生活,而且要让他们有社会交际,社会娱乐的机会,还要让他们有发展知识的机会。只有通过植根于地方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知晓地方性的需要和义务,并且培养一种服务于地方的精神。正如史密斯所言:“唯有如此才能够让我们摆脱那种‘比你崇高’(holier than thou)的感觉,受这种感觉支配我们在遥远的地方,不同的阶层当中只看到恶,而对自己的败坏不察。”[14]107

无论是谈及家庭还是邻里,陶孟和都强调贯穿其中的社会生活,它能养育健康正直的道德情感,而后者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他认为单纯的制度建设无法企及的地方。所以,回到社会成训(传统)的问题上,陶孟和谈到社会成训,即传统,包括知识、技术、风俗、习惯、制度。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人生活赖以依存与进步的技术和知识,作为文明成果,它们赋予人生活的能力。而社会成训还包括风俗习惯。陶孟和尤其谈到了风尚(mores)(6)ethos一般译为习俗,mores一般译为民情、民风,在陶孟和著作中他都用风尚来指代。:古希腊社会将各个社会固有的特殊的习惯、观念、标准和典章称为“ethos”,而罗马称最广义的风俗为“mores”,凡是风俗中有益于福利的、奥秘的,和有神圣权威的,都可以用这个词包括。陶孟和将其称为风尚,强调它和狭窄的伦常不同,代表社会风气,但又没有道德那么高。风俗习惯包括判断与律条,对人胁迫,要求人服从。在野蛮社会,风俗僵硬,势力强大。在进步文明的社会,风俗习惯常是驳杂而有弹性的。风俗习惯起源于古先,甚至是无意识的发生,它不是神秘而抽象的义理,而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或者说群众的生活中保存。风俗习惯不能独立存在,而必须内在于社会生活中。然而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风俗习惯也逐渐在改变。改革风俗习惯非常缓慢,用鼓吹、宣传、政治和法律的方法来推行,都不是很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陶孟和点出教育的根本作用是推动社会风尚的改革。无论是日本和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美国民族融合为国族的教育,其根本推动力在于教育长期对社会风尚的塑造,而不是政府法条的推动。而教育对风尚的推动,尤其应当注意如何能通过内在反思能力而不断维持弹性,即逐渐的、然而时常的改革。“风尚有趋于固定、板滞的倾向。幼年受了风尚的熏陶,即易变为固定的型相,这也是危险。”[12]82风尚不是教条,而风尚的维持和改革,都尤其仰赖于教育内在的批评能力。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203/445.html

上一篇:“新蕊计划”家庭·家教·家风讲坛在京举办推
下一篇:安装“绿色心脏”:未来船舶新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