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典看南宋之(2)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綜觀南宋詞壇,不僅辛棄疾大量用典,其他詞人筆下典故數量也很可觀,來源亦很豐富。如張孝祥《浣溪沙·坐上十八客》(同是瀛洲册府仙)一闋,從題序

綜觀南宋詞壇,不僅辛棄疾大量用典,其他詞人筆下典故數量也很可觀,來源亦很豐富。如張孝祥《浣溪沙·坐上十八客》(同是瀛洲册府仙)一闋,從題序可見有十八位客人,詞中“只今聊結社中蓮”、“唤起封姨清晚景”,分别用晉代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與十八賢人結社,及唐代穀神子(鄭還古)《博異志·崔元微》中風神“封十八姨”的典故,緊緊圍繞座中人數,饒有意趣。再如毛幵《樵隱詩餘》一卷,現存詞42首,其中不少典故出自史籍。其《念奴嬌·次韻寄陸務觀、韓無咎》,起句“少年奇志,笑功名畫虎,文章刻鵠”,句中“畫虎”、“刻鵠”指效仿前賢,皆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滿江紅·送施德初》“誰不羨、伏蒲忠鯁,演綸詞筆”中,“伏蒲”指犯顔直諫,出自《漢書·史丹傳》;“忠鯁”指忠直不撓,見於《晉書·劉頌傳論》。

南宋,尤其是孝宗中興時期,詞中所用史料典故十分突出,究其原因,當與該時期文人對家國、政治的高度關注密不可分。王質《笛家弄·水際閑行》中寫到:“凌亂敗荷,既似沙莞,又如淝水。顛倒旌旗都靡。餘花欹謝,又似烏江,騅兮不逝。虞兮奈爾。凋柳蕭騷,又如軹道,故老何顔對。因緣斷。時節轉。自然如彼。自然如此。” 水邊閑行,映入眼簾的敗荷、餘花、凋柳,由此聯想到了淝水、烏江、軹道:淝水之戰是東晉著名以少勝多、抗擊北方的戰役;烏江則是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自刎之地;軹道,本爲長安亭名,庾信《哀江南賦》有“是知併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灾”,借指亡國投降。詞人從水邊蕭颯的自然景物聯想到歷代戰争及家國命運,由三則典故引發出因緣了斷、時節轉换的深沉感嘆。

姚述堯《簫臺公餘詞》一卷,存詞68首,其中11首作品自注典源,涉及杜甫詩、張商英詩、友人石敦夫句、以及《夢溪筆談》、《類説》、黄庭堅《南昌集》等。其《臨江仙·呈湘川使君丁郎中仲京》一闋,連注5則典故出處:“佳節喜逢長久日”一句,詞人注爲“魏文帝《與鍾繇書》曰:九月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地而生,惟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淳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霜清天宇絶纖埃”一句,詞人注“老杜《九日》詩云:‘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霧披。’”“遥憐巴嶺月”,注“嚴武有《九日巴嶺答杜二見憶》詩云:‘卧向巴山落月時,兩鄉千里夢相思。’”“擬上曲江臺”,注“老杜有《九日曲江》詩云:‘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懷縣從容留客宴”,詞人注“見老杜《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詩”。如此精心自作箋注,標明典源,足見詞人賦詞目的並不是爲了娱樂演唱,而是帶有展示才學的意味。

當然,北宋詞人亦不乏用典,但由於花間樽前、演唱娱樂的詞體性質仍占主導,因而所用典故相對通俗、淺易。相比之下,南宋詞中出現許多較爲生僻的典故,比如陸遊《桃源憶故人》:“一彈指頃浮生過。墮甑元知當破。……脱盡利名韁鎖。世界元來大。”該詞充滿哲理,其中“墮甑”出自《後漢書·郭太傳》:“(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12)(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229頁。甕甑摔碎,無法挽回,能够從容面對損失,方是智者風範。陸遊借孟敏墮甑之典來表現灑脱大度的人生態度。

沈瀛《减字木蘭花》有組詞“竹齋侑酒辭”16首,侑酒辭本爲酒筵勸酒佐歡之語,然該組詞卻典故頻出,不僅有彭祖、壽陽公主、離騷等常見之典,甚至還出現“壑穀吾公”、“卜晝三杯”等《左傳》中語。前者見於《襄公三十年》:“鄭伯有耆酒,爲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穀。’”(13)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18頁。後者見《莊公二十二年》,齊桓公到敬仲家飲酒,由於開心,天黑要點燈繼續喝。敬仲婉言勸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14)《春秋左傳正義》,第268頁。皆與暢飲有關。《左傳》在唐代被列爲“儒家九經”之一,沈瀛把儒經中的飲酒故事用入侑酒詞中,用事雖然“著題”,但實在算不上“融化不澀”。這種引經據典的侑酒詞,儘管不失其娱樂目的,卻很難被市井大衆所接受。從詞體發展角度來看,文人在詞中大量運用經、史典故,充分説明詞的適用範圍已經開始從大衆娱樂向文人雅士的圈子中退縮。這種創作傾向的出現,必然帶來詞體傳播的萎縮與衰落。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424/499.html

上一篇:网上种树渐成风尚
下一篇:国风不等于古装亦非复古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