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典看南宋之(3)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南宋詞中典故,除大量來自詩歌、經籍、史傳之外,甚至還有文學評論的内容。如史浩《驀山溪·次韻貝守柔幽居即事》亦談及:“風勾月引,餘事作詩人

南宋詞中典故,除大量來自詩歌、經籍、史傳之外,甚至還有文學評論的内容。如史浩《驀山溪·次韻貝守柔幽居即事》亦談及:“風勾月引,餘事作詩人,詞歌雪,氣凌雲,寒瘦倫郊島”。蘇軾《祭柳子玉文》曾論中唐詩人“郊寒島瘦,元輕白俗。”(15)(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938—1939頁。這一評價很快被文論家所接受,張表臣在其《珊瑚鉤詩話》中便有引用。再如朱熹《西江月》:

睡處林風瑟瑟,覺來山月團團。身心無累久輕安。况有清池凉館。 句穩翻嫌白俗,情高卻笑郊寒。蘭膏元自少陵殘。好處金章不换。

上闋寫景抒情,林風、山月、清池凉館,襯托出身心無累的逍遥。下闋轉向論詩,“白俗”、“郊寒”、“少陵殘”分别提到唐代詩人元稹、孟郊、杜甫。朱熹在詞中引用苏轼之語談論自己的詩歌追求,使詞體帶有文學評論的性質,無形之中擴展了詞的表達内容。宋代以後,以詞論詩、以詞論詞的現象時有出現,如元代劉秉忠《南鄉子》(李杜放詩豪),提到對李、杜詩的評價。到了清代,帶有文論性質的詞作更加多見,如焦袁熹論詞組詞《采桑子·編纂〈樂府妙聲〉競作》五十六首。以詞論詩詞的源頭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的用典。

南宋詞人之所以如此偏愛用典,且典源如此豐富,主要取决於兩個因素:其一是宋代文人普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南渡后因文獻散佚,從官府到民間,對文獻更爲重視,詞人們博覽經史,對各種掌故了然於心,填詞時自然可以信手拈來,比如辛棄疾便曾自稱“萬藥難醫書史淫” (《鷓鴣天·不寐》),足見其對詩書史籍的癡愛;另一原因與該時期詞人的創作態度和創作意識密切相關。南渡後尤其是孝宗年間,文人填詞不再以花間樽前、淺斟低唱爲主要目的。詞逐漸成爲文人唱和交流以及詞人述懷、説理的重要工具,越來越向詩歌的價值、功能靠近,因此用典、議論等宋詩的顯著特點便逐漸在詞體中突顯出來。

對於南宋詞人大量使用典故的情况,有些詞論家頗有微辭,劉克莊曾言:“近歲放翁、稼軒一掃纖豔,不事斧鑿,高則高矣,但時時掉書袋,要是一癖。”(16)(宋)劉克莊:《跋列叔安感秋八詞》,曾棗莊主編:《宋代序跋全編》,濟南:齊魯出版社,2015年,第5143頁。明代陳霆亦提到“辛稼軒詞,或議其多用事,而欠流便”(17)(明)陳霆:《渚山堂詞話》,《詞話叢編》,第363頁。。的確,辛棄疾雖佳作紛呈,但有些作品用典過於繁複,如《六么令·用陸氏事,送玉山令陸德隆侍親東歸吴中》,連用陸機、陸雲、陸龜蒙、陸績、陸抗、陸贄、陸羽七位陸姓者的故事,分别出自《世説新語》、《楊文公談苑》、《三國志》、《晉書》、《舊唐書》等筆記及史料。大量連續用典,不僅使詞作缺少形象與情感,而且也缺乏述懷、説理,通篇給人以堆砌之感。也有詞論家對稼軒用典給予整體上的肯定,如劉熙載《詞概》便稱:“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敻異。”(18)(清)劉熙載:《詞概》,《詞話叢編》,第3693頁。拋開褒貶不論,南宋中期詞人們廣泛運用各種經史典故,既充分體現了這段時間詞體的創作特點,同時又促進了詞體詩化、雅化的進程。

二、 南宋詞人物典故的繁盛與轉移

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通常是前人文獻中出現的人物、故事或語句。就宋詞而言,所用典故十分多樣,主要有文學典故(詩文名句等)、文化典故(宗教、民俗等)、人物典故、事物典故、歷史事件典故等,抒情婉約詞中的用典量明顯要少於述懷、言志、説理之類的作品。從兩宋詞用典狀况來看,北宋以文學典故和人物典故最爲突出,其中文學典故多以詩、文爲主;人物典故中,劉郎、陶潜、潘安、司馬相如、卓文君、壽陽公主等形象較爲常見。其中“劉郎”使用頻率最高,有50餘次,大多數出自劉晨遇仙之事,含浪漫多情之意。如宋祁《鷓鴣天》“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蘇軾《减字木蘭花》“天臺舊路。應恨劉郎來又去”、《踏青遊》“任劉郎、目斷蓬山難到”,張景修《虞美人》“應怪劉郎迷路、又重來”,晁端禮《虞美人》“劉郎惆悵武陵迷”、《鷓鴣天》“不封虢國並秦國,應嫁劉郎與阮郎”,鄭僅《調笑轉踏》“劉郎迷路香風遠。誤到蓬萊仙館”等。此外,“周瑜”(周郎)也屢見於北宋詞中,然而除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是雄姿英發的英雄外,其他作品中基本用的是“曲有誤,周郎顧”之典,如賀鑄《訴衷情》(又名《試周郎》):“弄絲調管,時誤新聲,翻試周郎。”綜觀北宋人物典故,大多屬於多情陰柔的類型,比較符合豔情本色的格調。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424/499.html

上一篇:网上种树渐成风尚
下一篇:国风不等于古装亦非复古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