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典看南宋之(6)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乾、淳時期文人詞中李白的形象也比較集中,約出現50次。其指稱主要有謫仙、太白、李白等,其中“謫仙”使用頻率最高,有36次。例如倪偁《南歌子》

乾、淳時期文人詞中李白的形象也比較集中,約出現50次。其指稱主要有謫仙、太白、李白等,其中“謫仙”使用頻率最高,有36次。例如倪偁《南歌子》“更有謫仙奇句、鬥清寒”,以及《减字木蘭花》“咏謫仙詩。醉裏騎鯨也大奇”;韓元吉《念奴嬌》“枚乘聲名,謫仙風韻,更賦長相憶”,劉望之《水調歌頭》“謫仙人,解金龜,换美酒”,耿時舉《滿江紅·中秋泛月太湖》“問月杯空,謫仙去、無人重舉”等。在這些詞人筆下,既有對李白才情的讚美,也有對其狂放灑脱人格的欣賞。

除陶潜、李白這兩位古代文人外,北宋蘇軾也是南宋文人時常提及的對象。在乾、淳詞人作品中,“東坡”二字出現頻率很高。一種是作爲人物典故見於詞中,例如曹冠《惜芳菲·述懷》“我生嗟在東坡後”,甄龍友《霜天曉角·題赤壁》“峨眉仙客。四海文章伯。來向東坡遊戲,人間世、著不得”等,共計25次。另一種是作爲次韻、追和的對象出現在詞序中,例如樓鈅《醉翁操·和東坡韻咏風琴》、辛棄疾《念奴嬌·用東坡赤壁韻》等,有13次。值得一提的是,該時期還出現了以東坡命名的詞調《東坡引》,共10首。

《東坡引》這一詞調,在現存北宋及南宋早期詞中並未曾見,南宋中期有6人作《東坡引》:曹冠、袁去華、趙長卿、楊冠卿各1首,辛棄疾、趙師俠各3首。這10首《東坡引》皆爲雙調,但句式、字數各有不同:曹冠、袁去華之作上闋四句四仄韻,下片五句四仄韻,然曹詞48字,袁詞49字;趙師俠三首皆雙調53字,句式與曹、袁相近,但下片尾句重疊;楊冠卿、趙長卿、辛棄疾爲雙調58字,上下片尾句相疊,然而楊、趙二詞與辛詞下片前兩句句式不盡相同。這10首詞中,有兩首可明確繫年:趙師俠(飛花紅不聚)題序爲“癸巳豫章”,可見作於乾道九年(1173),雖然所咏並非楊花,但内容基本是從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换化而來;楊冠卿序曰“歲癸丑季秋二十六日”,即作於光宗紹熙四年(1193)。由此可見,《東坡引》這一詞調在光宗之前字數、句式未徹底定型,當屬初創階段,因而可以推斷《東坡引》大致産生於孝宗早期。南渡之後,詞人創調遠少於北宋,卻公然以“東坡”來名調,且詞作直接由東坡名作轉化而來,足可見蘇軾對南宋詞人的深遠影響。

陶潜、李白、蘇軾這三個人物,不僅廣泛被詞人引用,並且有時並列出現,比如汪莘《沁園春·自題方壺》“嘆謫仙才氣,飛揚跋扈,淵明何事,慷慨欷歔”,遊次公《滿江紅·丹青閣》“恨謫仙、蘇二不曾來,無人説”,趙長卿《水調歌頭·賞月》“唤醒謫仙、蘇二,何事常愁客少”等。

這三位人物,分别是東晉、唐代、宋代的文人代表。尤其躬耕隱居,不爲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更是封建士人理想人格的典型凝聚。吕勝己在《虞美人》一詞中寫到:“人人愛道休官去。總是閑言語。古今文士與賢才。爲甚獨高陶令、賦歸來。”指出陶淵明之所以被古今文人賢士推崇的主要原因:歷來人們總把辭官挂在嘴上,陶淵明則是真正付諸於行動。蘇軾對陶潜也極爲推崇、喜愛,不僅檃栝了《歸去來兮辭》,而且多次借用陶潜之典,甚至把陶淵明視爲自己的前生,公然在《江神子》中稱:“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蘇軾可以説是宋詞陶潜意象發展的有力推動者,南宋詞人對陶潜欣賞傚倣的同時,也同樣表現出蘇軾的敬仰。

蘇軾作爲一個文才與人格都極富魅力的官僚士大夫,北宋末期受到元祐黨禍影響,遭到打壓、封鎖。然而南渡之後,隨著黨禁的開放及高宗的推崇,蘇軾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魅力再次得到釋放。“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23)(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00頁。。到了乾、淳時期,“孝宗最重大蘇之文,御製序贊,特贈太師,學者翕然誦讀。所謂人傳元祐之學,家有眉山之書,蓋紀實也。”(24)(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3頁。崇蘇熱徹底傳播開來,蘇軾自然而然成爲詞人傚倣的重要對象。

在衆多成就斐然、性格命運各異的文人中,陶淵明、李白、蘇軾成爲中興詞壇上出現頻率最高的三位,充分説明這三人的才情氣質、生活態度最受這一時期士人的追捧和肯定。從表層來看,這三人各具特色:陶淵明淡泊寧静、超塵脱俗;李白狂放灑脱、豪情俊逸;東坡通脱洞明、樂觀曠達。然而從深層分析,自然率真、任性獨立、不媚世俗是三人共同的精神内核。陶潜、李白、蘇軾這三個人物形象在詞作中的突顯,從另一個角度也説明了該時期詞壇的文人化、雅化傾向。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424/499.html

上一篇:网上种树渐成风尚
下一篇:国风不等于古装亦非复古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