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典看南宋之(4)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紹興中葉以後,詞中人物典故大量增加,形象更多樣:孔丘、莊周、長沮、桀溺、盗蹠、范蠡、廉頗、李廣、班超、曹操、孫權、諸葛亮、陶潜、李白、王

紹興中葉以後,詞中人物典故大量增加,形象更多樣:孔丘、莊周、長沮、桀溺、盗蹠、范蠡、廉頗、李廣、班超、曹操、孫權、諸葛亮、陶潜、李白、王維、白居易、林逋、蘇軾、女媧、洛神、武則天等,無論帝王、聖賢,還是神仙、盗賊,各種身份各種類型的人物無不具備。劉郎、潘郎、文君、壽陽公主等北宋詞中的主要人物典故依然存在,但相對有些弱化,比如劉郎一典,雖然使用頻率仍較高,但劉晨遇仙、男性情人的意象有所减退,五分之二轉爲劉禹錫“前度劉郎”之典,如曹冠《水調歌頭》“前度劉郎詩句,只咏丹青摹寫,佳境未親逢”,韓元吉《江神子》“十年此地看花時。醉題詩。夜彈棋。湖海相逢,曾共惜芳菲。前度劉郎今度客,嗟老矣,鬢成絲”,辛棄疾《賀新郎》“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李廷忠《沁園春》“幕府增輝,前度劉郎,又還到來”等。還有些“劉郎”則指的是劉秀、劉備、劉裕等歷史英雄人物,如李綱《水龍吟·光武戰昆陽》“豁達劉郎大度。對勁敵、安恬無懼”(劉秀),王千秋《賀新郎·石城吊古》“要約劉郎銅雀醉,底事遽争荆楚”(劉備),辛棄疾《水龍吟》“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裕)等。南宋詞人筆下,“劉郎”這一典故所指代的浪漫多情色彩明顯削减,豪壯之意大爲增加。

人物典故之所以在南宋前中期變得豐富,與詞體詩歌化的發展方向是同步一體的。南渡之後,詞不斷向詩靠近,内容不斷擴展。然而詞作爲形式固定的特殊詩體,在詞調限制下,字數、句子長短都有嚴格規定,小令、中調不過90個字,最長的詞調《鶯啼序》也僅240字。在有限的篇幅中想要表達豐富的思想内容,用典是一個重要手段。與文學典故相比,人物典故往往更直接明瞭,也更濃縮簡短。典故中的人物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其本身通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質,或者與典型性的事件緊密相連,因此一提及這些人物,人們便會聯繫到他們所體現的特質以及所經歷的事件。比如提到屈原,人們馬上能聯想到忠貞愛國,懷才不遇;提到陶淵明,就會聯想到高潔隱逸;提到荆軻,便會與“壯士一去不復返”聯繫起來。

辛棄疾是宋代詞壇上用典最突出的詞人,他非常擅於運用人物典故,孫權、劉裕、謝安、李廣這些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在其詞中多有出現,此外,各種身份、氣質的人物在其筆下紛紛登場。據統計稼軒詞中典故“涉及的主要人物共766人次,總計371人。能判定人物類型的共有637處,其中美女34處、文人(詩人)84處、隱士54處、名相 (臣)76處、英雄(名將、勇士、義士、俠士)126處、名士199處,其餘64處。”(19)陳學祖:《典故内涵之重新審視與稼軒用典之量化分析》,《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第9期,第19頁。

在衆多的歷史人物中,辛棄疾總能選擇最契合的典故意象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卜算子》提到“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飛將軍李廣是漢代著名將領,英武善射,屢建戰功,甚至被俘後還能奪下敵兵戰馬重新回歸。李廣雖驍勇善戰深受軍民愛戴,但最終因迷路未能追上匈奴而自殺。其堂弟李蔡,才能平庸、人品中下,卻被封侯封相。稼軒在詞中用李廣、李蔡兄弟之典,借二人境遇對比來抨擊當權者的不公,以此抒發内心的强烈不滿。稼軒另一首《卜算子·飲酒敗德》上闋:“盗蹠儻名丘,孔子還名蹠。蹠聖丘愚直至今,美惡無真實。”典故出自《莊子·盗蹠》,詞人以盗蹠與孔子名字互换爲假設,來探討美、惡標準及其真實性,進而引申出“簡册寫虚名”,用略帶虚無的態度對不辨賢愚的社會給予否定與抨擊。

稼軒《滿江紅·送徐换斡衡仲之官三山,時馬叔會侍郎帥閩》寫到:“絶代佳人,曾一笑、傾城傾國。休更嘆、舊時清鏡,而今華髮。明日伏波堂上客,老當益壯翁應説。恨苦遭、鄧禹笑人來,長寂寂。”“絶代佳人”“傾國傾城”乃詩詞常見之典,出自《漢書·外戚列傳》對李夫人的描寫。然而詞人重點是以佳人引出“伏波”將軍,即東漢大將馬援。《後漢書·馬援傳》稱“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稼軒以馬援爲典,一來突出了“老當益壯”的精神,二來對應閩帥馬叔會侍郎之姓。鄧禹,亦爲東漢開國名將,拜大司徒時僅24歲,可謂少壯有成。詞人以馬援、鄧禹相比,懷才不遇、時不待我之心顯然可見。稼軒筆下的人物典故,絶大多數是男性,但也有一些女性形象,如《念奴嬌·雙陸和坐客韻》寫到:“武媚宫中,韋娘局上,休把興亡記。布衣百萬,看君一笑沈醉。”借武則天與韋皇后這兩位女子,一個臨朝稱帝一個作亂被殺的不同命運,來説明“堪笑千古争心,等閑一勝,拚了光陰費”的人生道理。總體來看,稼軒詞中大量的人物典故以英雄、名士居多,大都與歷史政治事件密切相關,充分展現出詞人的闊達胸懷、愛國情懷以及失意後的自我安慰。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424/499.html

上一篇:网上种树渐成风尚
下一篇:国风不等于古装亦非复古风尚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