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沈从文笔下老人形象的精神解读(4)

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篇首提到的《从文自传》中的那个老战兵,作者说他“做人最美技能最多”、“富于人性十分可爱”,而这又像是沈从文笔下所有老人的共同点。在这些

在篇首提到的《从文自传》中的那个老战兵,作者说他“做人最美技能最多”、“富于人性十分可爱”,而这又像是沈从文笔下所有老人的共同点。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直倾心于表现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们善良、质朴、正直、诚实,忠诚、纯厚、勤俭、和平,爱说玩笑、富于童心……仿佛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品性都能在这些老人身上找到,但这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作者“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3](P93)而在湘西的传统中,老人也常作为一种道德的模范而存在。如《边城》中写船总“必需一个高年硕德的中心人物”,顺顺那时虽只五十岁,“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年龄怀疑”。

如果硬要说作者描写的有悖于现实情况,那么,只能说是作者所描写的是湘西的过去,老人所代表的也就是湘西的过去,是“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然而,“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1](P4)骤然而来的风雨,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做人的优美品性都卷扫、摧残得无踪无迹。前一代人固有的优点,“年轻人几乎全不认识,也毫无希望可以从学习中去认识”。[4](P16)因此,作者温习过去,写出老人身上所保有的民族优美品性,为的就是不失去本来的一切,以求重造未来。正如作者在《长河》题记中所说的:《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P17)

而对于这些老人自身,作者又是怀着一种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在“目前堕落处”,沈从文笔下的老人总会陷于一种孤独的处境:老船夫的不被理解,老手水探询“新生活”的可笑之处,老纤夫的狡猾,老舵手的古怪,《灯》中的老兵仿佛永远处在另一个世界,《会明》中老火夫的呆傻、被戏弄。然而,可笑之处也是可爱之处,且一般人所谓的“怪”、“呆”、“傻”,或许倒正是目下认为活得“健康正常人”业已消失无余的难得品质。对于他们,作者寄予深厚的同情:“我望着这老兵每个动作,就觉得看到了中国那些多数陌生朋友。他们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好像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的和平灵魂,为时代所带走,安置到这毫不相称的战乱世界里来,那种忧郁,那种拘束,把生活妥协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梦,却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对于他,我简直要哭了”。可见,老人身上背负着一个民族的“过去”,但这种重负让

他们在新的环境下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老人因其“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让他们保留治事、做人的优美、崇高风度的同时,也势必带来“习惯”的危害。“人类一出生便完全沉落在传统思想,种族习惯,和社会团体严格包围中。这些思想和习惯自其活动的开始,就给了本能和冲动一个扮演的舞台,一言以蔽之,就是给了他一个永久逃不脱的界线……”[1](P338)而生命愈长久,这种习惯的力量就愈大,老人最终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习惯里,与“现在”脱节。如《会明》中的老火夫,在军队消磨了卅年,只为怀着对“革命”的忠诚,然而“为什么动手他却不问。因为上司早已说过许多次,自然是‘打倒军阀’,才有战事,不必问也知道。其实他的上司的上司,也就是一个军阀。这个人,有些地方他已不全呆了”。在沈从文看来,这种习惯不仅阻碍着主体精神的活力,也阻碍着人类的进步。他所关心的仍旧是“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2](P175)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302/465.html

上一篇:明日歌和一世歌
下一篇:富有理念的现实主义教育陶孟和论教育的社会性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