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许刘英.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兴起、进展与实践——基于学术史的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5-63.
[20] 陶孟和.大学课程问题[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1] 陶孟和.教育的效力[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2] 陶孟和.社会[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3] 雷通群.教育社会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4] 陶孟和.社会调查[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5] 陶孟和.论平民教育运动[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6] 陶孟和.德意志战时之教育改革[M]//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7] LEONG Y K,TAO L K. 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8]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随感录(四)[M]//新青年(第四卷).北京:中国书店,2011.
[29] JOSEF OLBRICH. Geschichte der Erwachsenenbildung in Deutschland[M]. Opladen:Leske,2001:446.
[30] 王利平. 如何培养行动力:杜威论现代教育的双重危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16(1):85-98.
[31] JOHN DEWEY. Lecture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Random House,[1899]1966.
[32] 郭秉文,陶孟和.调查教育报告[J].北京大学日刊,1919(390).
[33] CHRISTOPHER WINCH. Georg Kerschensteiner—Founding the Dual System in Germany[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6,32(3):381-396.
[34] 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1931—1935)[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5] 陈翊林.教育社会学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3.
文章来源:《明日风尚·远方的家》 网址: http://www.mrfszzs.cn/qikandaodu/2021/0311/467.html
上一篇:沈从文笔下老人形象的精神解读
下一篇:试论以服务设计的风尚个性化旅游设计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投稿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编辑部|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版面费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论文发表 |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明日风尚·远方的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